“薪火传智·教授面对面”学术沙龙活动精彩首现

时间:2025-10-27浏览:18

10月23日,由党委教师工作部、科研处与青年学者联谊会联合主办的“薪火传智·教授面对面”首场沙龙活动在定淮门校区一楼沙龙区拉开帷幕。党委书记丁荣余,副校长张晓出席活动,新晋教授孙雁冰与30余名青年教师齐聚一堂,共话学术成长。

学校“搭台子”:青蓝携手——铸就传承佳话

丁荣余在讲话中指出,教授是学校发展的“中坚力量”,青年学者则是奔涌不息的“活力源泉”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学校事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。他强调,学校近年来将青年教师发展置于战略高度,通过精心打造“数智化系列论坛”“青年学者联谊会”等载体,系统构建支持体系,持续夯实青年人才的成长基石。他表示,本次沙龙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,一方面促进“中坚力量”与“活力源泉”的深度对话与智慧交融,强化“传帮带”与示范引领作用;另一方面,以沙龙活动为重要纽带,持续营造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,智慧源泉充分涌流的良好学术生态。他进一步指出,此次活动标志着我校在搭建跨学科、高水准的对话平台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,在促进教师成长路径上开启了更具深度的探索。

张晓在致辞中表示,今天的沙龙活动既是学校推动学术交流常态化的好的开始,也是连接不同学科研究者、促进思想共振的好的平台。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力度,搭建多元化学术交流载体,创造更多思想碰撞契机,让不同观点充分对话,让创新灵感自然生长。她希望大家借此平台深入交流,在开放对话中激发学术创新火花,在互学互鉴中解决实际问题,真正实现教学相长、智慧共融。最后,她引用《礼记》“君子三患”的古训,勉励青年教师要完成从 “听闻新知” 到 “深入研学”,再到 “实践践行”的完整跨越,要在后续的交流与实践中持续拓宽认知边界,将所学所思转化为实际行动,最终达成知行合一的目标。

前沿“瞭望塔”:激荡思维——启学术新方向

在专题分享环节,孙雁冰作了题为《AI赋能外语学科发展——教学科研成果培育的新视域与新向度》的专题报告。她以人工智能发展态势为切入点,系统梳理了从技术内核到教育应用的逻辑链条,重点围绕外语学科如何回应智能时代的挑战与机遇,介绍了外语教学成果内涵的演进与重构、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其团队的具体尝试。她以自主研发的英语口语学习平台为例,生动解析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的实现路径,既有理论前瞻,又紧密贴合教学实际,为外语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清晰、可行的新思路与新路径。

在互动交流环节,多位青年博士结合自身研究的困惑,与分享嘉宾展开了深度对话。现场气氛热烈,交流不仅答疑释惑,更激发了跨学科合作的新设想。

事业“合伙人”:凝聚共识——赴发展新命题

丁荣余在总结讲话中强调,高等教育的引领离不开学科的深度交叉与思维的持续开放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必须打开视野、开放思维,才能把握发展机遇。他提出两点期望,一是厚植学术沃土,激发创新活力。学校将致力构建开放包容、协同共进的学术共同体,营造崇尚真知、勇于探索的学术氛围,积极推动教学、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,形成“以研促教、以研促事”的生动局面。他鼓励青年教师在学术道路上要“昂首向上、志存高远”,永葆探索未知的热忱与坚韧。期待此类活动能如“星火燎原”,形成示范效应,有效激发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与创造潜能。二是担当社会使命,彰显开大价值。作为“江苏人民的大学”,必须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期待,将研究成果与教育教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。要努力拓展教育辐射范围,深化终身教育内涵,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。“江苏开放大学要办实事、求实效,让我们的研究真正惠及开放教育、职业教育、社会教育、老年教育等各个领域”,他表示,学校正着力打造终身学习智能体,以新技术、新理念赋能教育事业发展。


 

(文:人事处乔昳玥,青年学者联谊会李佳颐;图:宣传部王济宇)